沈帥青:鼓勵爸爸育兒 應從文化政策入手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12/20 00:1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東亞爸爸較少參與育兒,不少是因為文化驅使,日本政府為顧家父親營造良好形象,旨在改變社會風氣。本港若要鼓勵父親參與育嬰,既需改變文化,更須提供配套措施。

日本一向盛行大男子主義,但當地近年愈趨流行「Ikumen」(顧家美男),即「Ikuji」 (育兒) 與「Ikemen」 (美男)的結合體。日本厚生勞動省早自2010年推出「顧家美男」計劃,透過雜誌、動漫及電視劇等媒介,展示外貌英俊、體貼窩心的男子,留在家中幫忙做家務及湊仔女。

英媒BBC近日審視此類宣傳手法的成效時,發現當地政府一方面嘗試改變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風氣,另一方面亦循政策如《育嬰及家庭照料休假法》,要求僱主不得讓育有3歲以下子女的男員工每日工時超過6小時,令當地去年有5.14%的男性放侍產假,比率創20年新高。

父親在家庭中的價值,絕非只為賺錢養家。劍橋大學研究發現,父親較少用「BB語」與子女溝通,更傾向用完整句子,有助培養孩子語言能力;且父親一般比母親更喜愛以挑戰、活躍的方式與子女玩耍,令他們抗逆、情緒管理等能力得到鍛煉。父親亦可幫剛生育的母親分擔家務等責任,為她們減壓更助她們早日回歸職場。

本港與日本一樣,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。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,在兩夫妻皆有工作的家庭中,家務事多數成為女方責任,男性所負責的家務比重中位數在2013年達1成,女性則是3成。但港爸已被以往更顧家,負責2成以上家務的男性比例由2001年的29.1%,上升至2013年的35.9%。

港爸即使願意多做家務,亦還有大量改進空間。智庫智經今年指出,傳統家庭分工的文化因素,令港爸無法及早參與育兒,孩子更依戀母親,令母親的育兒責任更重,父親的育兒角色則繼續淡化。

如何才能鼓勵港爸更早參與育兒?經合組織表示,父親若在孩子未滿1歲前多與其朝夕相處,會比沒放侍產假者更適應照顧孩子。惟港爸過去只有少至3天的侍產假,港府今年修訂僱傭條例,亦只是增加了2天。

本港侍產假與外地相比,明顯遜色。在瑞典,父母生育或領養孩子後,可在其8歲前分享合共480日的家長假,當中390日屬於有薪,當地法律更規定父親必須用掉至少90天的假期。而即使是與本港一河之隔的廣東省,亦有15天侍產假。

日本的經驗反映,社會文化與政府政策或有相輔相成的作用。港府若有心提高父親在育兒方面的付出,既需由文化着手,相關配套措施如侍產假亦不可或缺。

外地家庭友善措施

  • 託兒服務:本港託兒人手長期不足,台灣藉「親屬保母」計劃,將家長的親戚(如爺爺奶奶等)培訓成合資格社區保姆
  • 育嬰室:美國《公平勞動標準法》要求公司必須設有哺乳室,讓剛生育的母親可以在工作期間照顧嬰兒。《福布斯》指,企業若在女員工放產假時聘用臨時工,涉及的費用可佔該名員工的2成工資
  • 家長假:英國家長每年有權請最多18個禮拜的家長假,用以照顧患病子女等

撰文 : 沈帥青